香港經濟陷絕處 背靠內地始逢生

去年中以來香港備受社會動盪衝擊,致使內地客絕迹,禍不單行的是,今年又遇上世紀疫症,沒心沒肺的港府防疫策略失敗,弄得三波疫情連番折騰。跨境人流限制非單令旅遊零售食穀種,保險業亦為重災區!說到底,香港經濟欲於疫後迅速復原,得思考如何善用龐大的內地市場優勢再次騰飛。
回看六月時香港連續多日無本地確診個案,原以為第三季經濟能擺脫谷底,惟港府再度失策,致使港人要一起「埋單」,七月訪港旅客及內地訪客數量按年皆大跌逾九成九。再看保險業,次季源自內地訪客的新做保單保費按季挫逾八成,按年更瀉九成三,意味逾十萬名保險從業員生計水深火熱,涉及家庭以萬計,足見廢官「人禍」遺害之深。
香港雖是國際金融中心,但亦意味競爭劇烈,近年若不是內地崛起,焉能保持全球新股市場前列位置,保險業也難涉足龐大保單市場。如今本土經濟陷深度衰退,並身處中美之爭夾縫當中,傳統銀行及地產業皆乏善足陳,還不是靠一批批大型中資科技股來港上市,吸引資金流入撐住金融業,發揮財富效應,惠及消費和投資等內部需求環節,否則失業率絕非單位數。由此可見,香港要絕處逢生,要的是透過加強地區經濟融合,補外部之不足,只要內地市場保持開放,金融中心地位依然穩固。
可偏偏不少港人未有正確看待自身的處境和國際大勢,凡涉內地事宜皆存猜疑、甚而排斥。須知道香港僅是彈丸之地,本土資源不多,歷史上一直靠充當內地「代理人」搵食,若排斥內地市場,無異於自毀飯碗。試問單靠本地逾七百萬人口的需求,能支持目前的資產價格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嗎?
歸根究柢,中港經貿關係日趨緊密,可回歸以來歷屆港府皆未有經營好這份唇齒相依的關係,未有妥善梳理兩地經濟融合期間所產生的問題,例如設法降低旅客人流對民生社區的影響、外來物業投資需求急增對本地居民住屋供應的困擾等,結果弄得芥蒂日深,更被有心人有機可乘。過去一年香港發生的事,可謂冰封三尺,絕非一日之寒,一班誤港廢官正是禍港罪人!
時值風雨飄搖,中港更應守望相助。誠然,內地發展引來美國狙擊,佐證內地經濟具實力及韌力,發展已進入快車道,香港能搭上順風車,經濟自然有望走出困局,更可迎來新的發展機遇。若繼續迷醉昔日、誤判大局,經濟沉淪是自作孽,如何活?

相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