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築署署長何永賢接受內地南方英文網等傳媒訪問,描述自己心情「我感覺自己好像奧運會選手,下場後只知道拼命奔跑,用最快速度去完成一切。」。她提及在第五波疫情之初的感受,「老人家、住劏房的房客、抱孩子的媽媽,感染之後因為沒有隔離的地方,在寒風冷雨裡只能等在醫院外面。印象太深了。」
從2月19日首次開工至今,中央援港9個項目中,6個方艙醫院項目已完成交付;2個永久性隔離設施竹篙灣項目、啟德項目進度也已超過三分之一;位於落馬洲的應急醫院項目一期也已交付使用。「一個多月的時間,我們要交出兩萬張病床。有人說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,但是我們做到了。」她指最艱難的時刻已經過去,接下來她和團隊會在竹篙灣和啟德繼續完成剩下的工作。
「當時,六個最緊急的項目要在很短時間內完成,竹篙灣和啟德的大型項目也同時開工。」她說。2月19日,竹篙灣、啟德方艙醫院兩個項目同時開工;2月22日,青衣、新田、洪水橋、元朗方艙醫院開工;2月23日,港珠澳大橋、粉嶺方艙醫院開工。短短五天時間內,8個項目全部開工。
平均每天要做五百多張病床
她表示,除了落馬洲應急醫院項目主要由中央負責外,另外8個項目都需要港府部門參與推進,對建築署的團隊是個不小的挑戰,「我們的主力都去和中建合作做這8個工程。」2020年,竹篙灣緊急防疫中心項目就由中建和建築署合作完成。但這一次,情況更加緊急。「同事分別計算了2020年項目和這次項目的耗時和方艙需求。我們要拿出2020年項目60倍的速度,才能完成一個月交付兩萬張病床的目標。」她說,當時計劃要首先完工的青衣方艙醫院,最終七天完工,交付3900張病床,「相當於平均每天都要做五百多張」。
青衣所用國標水龍頭一度無法和香港水管接合
青衣方艙醫院作為最先完成的項目,是波折最多的,但也為後面的項目提供了寶貴的經驗。「當時28日都要交付了,突然接到消息說水管什麼的出問題了,嚇得我馬上飛車到青衣。」原來,因為項目太急,青衣方艙醫院所用的水龍頭為國家標準,無法和香港標準的水管接合。「其實國標配件質量完全沒問題,只是無法和香港用慣的標準接駁。」她說,自此之後,團隊都會特別留心相關配件的標準問題,之後的項目也得以順利推進。
土地天然的缺陷也是建築署需要克服的困難。「好幾塊地都是發展商借出來的,從蓋樓房的角度來說都有不足之處,譬如新田青衣的地都是比較凹凸不平,高低落差較大的。」她表示,青衣方艙醫院交付後,有媒體報道地面不平等缺陷,「但我們沒有選擇只能因地制宜」。她說「畢竟,這是扶危救災的緊急情況,希望大家可以體諒。」。
她能感受到所有人都在爭分奪秒地搶時間,「能早一天是一天」。她還清楚地記得,自己剛勘察完土地,「下周一上班就收到土地批下來的信息」,隨即中建團隊就立刻進場開工。所有人都抱著和病毒賽跑的心情爭分奪秒,「起初給自己定的目標是二十一天完成,最後有些十四天交了,有些十八、十九天交了。」